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业发展,打造特色、精品、高效、生态农业强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益,7月份,区政协农人资环委开展了“合力推进海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调研,实地走访了白泉、马岙、小沙、岑港等镇(街道)和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听取了区农林与海洋渔业局关于全区生态农业的情况介绍,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参考。
一、我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根据《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和《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要求,以加快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特色主导、投资多元、科技创新、市场增容、品牌提升,着力构建产业特色明显、生态优美、农民富裕,具有定海特色的海岛生态型现代农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注重“两区”建设。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土地流转作为“两区”建设、推进农业集聚和规模经营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8.04万亩,粮食总播种面积8.69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649.68亩,全区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3.92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52.32%。加大投入力度。道路、排灌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粮食功能区良种覆盖率达100%。目前,小沙、马岙、双桥、岑港4个街道总面积达到3.7万亩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区已启动建设,建成蔬菜瓜果基地2700亩。
(二)注重精品特色。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呈现了精品化、特色化趋势。全区蔬菜种植面积6.2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3万余亩,日光温室及钢架大棚1万余亩;高标准水产精养面积2000余亩,其中大棚高位池精养面积270亩;浙东白鹅年饲养量50万羽。晚稻杨梅、金塘李、茶叶、皋泄香柚、柑桔、草莓和贝母等已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一些适应我区自然条件栽种的高效或高附加值的农特产品种如西红花、灵芝、木本油料、蓝梅等特色种植业正被逐渐引进和不断扩大种植,经济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三)注重“农超”对接。鼓励经营主体开展“农超对接、超市直销”等活动,创新拓展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模式。全区发展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其中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6家。市商贸集团惠众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马岙街道建立蔬菜基地320亩,通过发展钢质大棚、温室暧房等设施农业,将芦笋、秋葵等各类新鲜精品蔬菜直接到超市、菜场直供点销售,农业企业开展的“农超”对接,使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种植到收购再到市场销售的整个产业链基本形成,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注重打造品牌。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及管理,到2003年底,全区“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42个,认证面积达到6.69万亩;已注册农产品商标60余个,其中“普陀山”商标已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金塘李”、“晚稻杨梅”商标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定海被认定为中国晚稻杨梅之乡。“喜来岛”草莓、海乡牌“东方蜜1号”甜瓜分别获全国草莓文化节金奖、全省精品西甜瓜评比金奖。“定海山”品牌将成为区域性公共品牌,我区品牌农业在市场的认知度不断提高。
(五)注重质量安全。为提升农产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农药、兽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监管。去年,全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共抽检蔬菜样品13729批次,合格率100%。完成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抽样61个批次;加强“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检测力度,共抽检生猪尿样2885份;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督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投资渐趋多元。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一些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也在我区试水投资高效生态农业领域,如位于岑港马目农场的浙江正源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东海瑞草”为品牌的舟山市仙草农业开发公司,以及即将建成的群岛新区三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农业投资的多元化,不但增加了农业品牌的效应,迎合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也增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活力。
二、我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群岛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业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的约束,发展海岛生态高效农业,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与新的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土壤、水资源污染严重。当前,我区农村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料)、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基础设施治理和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畜禽排污物的无序排放,加剧了土壤、水体和地表水水质的污染,也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两美”农业建设和农业持续增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小型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还不足,每逢台风汛期,农作物受灾受淹情况较重,基地和大户损失较大。
二是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我区地处海岛,土地资源本就紧缺。由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引导上的不及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多处土地流转还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由于种种原因,农户宁可抛荒,也不愿流转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 ,农户土地荒芜无需承担任何成本,政府对土地抛荒难以采取强制措施,部分农田流转到期后因各种原因造成复耕遗留问题也困扰着流转工作。致使农户抛荒或低效益种植的土地无法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一方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长期订单”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不够规范,在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等方面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动力正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业就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实用人才缺乏,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应用程度偏低,农村新生代普遍不愿从事农业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农户和个别基地大户忽视质量安全,滥施乱用毒性强、残留大的农药、植物生长素和过量使用化肥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全区注册农产品商标60余个,但经营主体弱小、产业规模小、品牌多而散、精品化程度低等现象突出,知名品牌产品、有机农产品比重更低。
五是科技支撑与政策扶持力度存在不足。从镇(街道)层面看,农业科技人员不稳定、服务能力还不强,村级农科网络更薄弱,在生态技术、深加工、信息和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同时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问题,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则更为有限。从政策支农看,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总体投入仍然偏少,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偏低,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投入比重更低。从金融服务看,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农业贷款存在门槛高、总额少、期限短等问题。从农业保险和投入机制看,受制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风险较大,商业保险不愿承保,政策性保险偏少。因土地承包期限短、投资周期较长、成本回收缓慢等因素,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对农业投资还心存顾虑,影响到长效的农业投入机制。
三、加快推进我区生态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海岛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海岛高效生态农业是以资源节约利用、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耕作制度、生态农业集成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海岛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顺应当前绿色经济发展和确保“舌尖上”安全的新趋势,有助于突破海岛农业发展环境资源瓶颈制约,协调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有助于推进产业新融合,拓展农业新空间,完善农业新功能,彰显海岛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二)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循环发展。一是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根据《舟山群岛新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规划》要求,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实施扩经、稳粮与增收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大棚、高位池精养等设施农业,综合应用现代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农业园。二是坚持区域种养平衡。统筹考虑环境承载、消纳能力,依法科学划定和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养殖用地,建设生态养殖场,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并向社会公布。在畜牧禁、限养区内养殖场(户)做好关停搬迁工作。加大畜禽排污物处理力度,积极扶持象定海林宝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将畜禽排污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制成标准的有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科学配套。大力发展食草家畜,按“畜牧进山、养殖上山”要求,充分利用果园、茶园、竹园、林地套养家禽,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实现区域内产业间种养平衡和循环发展。三是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结合我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注意把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发挥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及旅游功能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弘扬农业生态文化,充分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养生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等休闲观光农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宣传引导,在交通便捷的道路两旁、种养植基地周边,建立休闲观光景点,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态农业规模效益。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遵循“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实现有序流转,形成连片种养和规模效益。强化区、镇(街道)、社区(村)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并以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土地股份合作、转让出租等方式,以有效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对土地抛荒不愿流转的农户,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和法制措施等途径解决。二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围绕设立登记、建章立制、统一服务等重点环节,大力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运行质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是引导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数量扩张的同时,把重心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深加工和经济效益提高、辐射带动功能拓展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及“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引导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发展精品特色农业,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成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品牌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四是突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紧紧抓住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项目建设牛鼻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出一批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项目,引进工商企业资本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在自主创新、引领市场、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促进农业与工业的整合和互动。五是加大政策引领。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年青人和返乡大学生从事生态高效农业。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生态高效农业。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协调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对农业保险的险种开发,保障农业生产经营者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创新农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品牌提升。以“满足市场、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创新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做精“万元农业”,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高效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优化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着力推行生态栽培与种养模式。大力推广与设施栽培模式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品种及标准化配套的生产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二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制定完善高效、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一批全面涵盖主导产业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三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稳定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农林院校定向培养人才等手段,补充农技队伍的新生力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四是推进营销平台建设。坚持“网上+网下”联动,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物流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在超市设立销售专柜、直销门店等发展商网营销,实现产销有效对接。五是抓好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以“农产品放心”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从“田间”到“餐桌”有案可查的“产品档案”,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指导和控制。加快推进区、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